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3号)和山东省教育厅要求,山东海事职业学院对照评估指标,进行了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院概况
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潍坊市政府主导举办、社会力量参与举办的山东省首所混合制普通高职专科院校,坐落于世界风筝都-潍坊市。学院占地822亩,校舍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4500余万元,纸质图书23万册,实验实训室50余个,专任教师310人,全日制在校生7600余人。学院专业设置按照 “一海、二港、三配套”的思路,在突出航海类、港口类、海洋类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加快涉海配套专业的建设。目前开设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电子电气技术、海上救捞技术、港口与航运管理、港口机械应用技术、烹调工艺与营养(船舶厨师)、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海洋物流)、国际邮轮乘务、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空中乘务等19个专业。
学院率先开展混合制高职办学实践试点,得到教育部、省教育厅认可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院充分发挥省部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初步完善了基于产权的法人治理体系,搭建了兼容公私资源的整合平台,规范了法治化的政校关系,践行了兼具公办、民办优势的运行机制,全面提升了现代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成为“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全环节”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2015年,受潍坊市委市政府委派,学院成为山东海洋技术大学的牵头筹建单位;按照潍坊市政府与中国海洋大学市校战略合作协议,学院成为首批合作办学重点落实单位,学院与中国海洋大学已经启动两个本科专业(轮机工程、海洋物流)、两个专科专业(国际邮轮乘务、港口与航运管理)的合作办学,开启211、985高校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先河;按照省部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潍坊海洋经济新区建设的需要,学院受市政府委托,托管隶属于齐鲁石化公司的山东化工职业学院,为潍坊高等职业教育优化布局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自评情况
(一)以先进的办学理念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学院是以海事类专业为基础建立发展的,自2011年建校至今,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适应国家“海洋强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需求,按照“一海、二港、三配套”的专业建设思路,开设了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港口航运管理等19个专业。
表一 目前招生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专业名称 |
专业代码 |
与当地支柱匹配情况 |
订单培养学生数 |
航海技术 |
520401 |
是 |
320 |
轮机工程技术 |
520405 |
是 |
200 |
港口与航运管理 |
520606 |
是 |
200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580201 |
是 |
100 |
涉外旅游 |
640102 |
否 |
10 |
烹饪工艺与营养 |
640202 |
是 |
24 |
物流管理 |
620505 |
是 |
169 |
会计电算化 |
620204 |
是 |
269 |
应用电子技术 |
590202 |
是 |
0 |
港口机械应用技术 |
520607 |
是 |
0 |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 |
580301 |
是 |
0 |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
580108 |
是 |
0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580202 |
否 |
12 |
国际邮轮乘务 |
520410 |
是 |
103 |
海洋工程技术 |
520416 |
是 |
0 |
船舶检验 |
520407 |
是 |
20 |
船舶电子电气技术 |
520413 |
是 |
40 |
(二)充分发挥机制优势,办学条件不断完善
学院是山东省首家混合制办学实践院校。学院充分利用体制、机制优势,办学条件得到迅速改善。2016年,学院同时建设了四栋学生公寓、二栋教学楼、一栋图书馆,新增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校园的绿化工程也同期起动,校园环境得到明显改观,办学影响力迅速增大。
表二 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情况一览表
项目 |
2014-2015学年 |
标准 |
达标情况 |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 |
31.96 |
14 |
合格 |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生) |
7155.96 |
4000 |
合格 |
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台) |
33 |
8 |
合格 |
生均占地面积(㎡/生) |
251.24 |
54 |
合格 |
(三)调整办学结构 学生数量稳步提升
学院根据发展规划,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不断优化办学结构,扩大在校学生规模,积极推进中职、高职有效衔接,逐步形成了高职与中职分段培养、五年一贯制、等多种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适应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近年来,随学院办学影响力显著提升,学院高职招生数有大幅度增长,生源质量也不断提升。
表三 招生情况一览表
项目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在校生数 |
1035 |
1738 |
3168 |
计划招生总数 |
1000 |
1500 |
1700 |
实际招生总数 |
650 |
939 |
1755 |
完成比例 |
65% |
62.6% |
103.2% |
(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学院以培养涉海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不断与航运企业、港口、船厂等对接,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把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近三年,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海船船员专业技能培训证书;水手、机工适任证书;三副、三管轮适任证书等)获取率76.43%。
表四 学生就业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情况一览表
项目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毕业生数 |
0 |
207 |
282 |
直接就业数 |
0 |
182 |
262 |
所占比例 |
0 |
87.92% |
92.90% |
资格证书获得数 |
0 |
163 |
209 |
所占比例 |
0 |
78.74% |
74.11% |
(五)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不断完善
学院自2015年3月起进行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拥有了相对完善的校园网基础设施。截止到2015年,校园网信息点达35点,注册用户3000余名,每月活动用户达1000余名。在教学科研资源方面,已经建设涉及15个专业近80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在部门级应用方面,先后建成了校园网一卡通应用、OA办公、财务管理、招生管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资产管理、校园安全监控等应用系统,极大的提高了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方面水平和效率。
(六)教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不断增强
学院十分重视科研的引领作用。2014年下半年专门成立科研处,加强科研工作。建立健全科研规章制度,进一步理顺了科研工作运行机制。学院以课题为载体,着力打造科研团队,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科研工作的开展。
2015年立项的省级课题有:由王敬良院长主持的《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等3项省级教改项目;由陈铭志老师主持的《真实应用驱动下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与应用研究》等2项 “十二五”规划课题;由李培磊老师主持的《手机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发挥正能量的实践与研究》省青年教师教育研究课题。
2015年在研的省级课题有:由李振鹏副院长负责的《中等职业学校轮机管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项目,由冯小红老师主持的《高职院校齐鲁文化“一导二研三元八融”策略的创新与实践》项目。另有院级科研项目7项。
2015年结题的省级课题有:由陈洪仕老师主持的《新形势下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模式》等3项课题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鉴定验收。
学院十分重视科技研发工作。学院深度融合校企办学机制,促进教学、科研、开发和培训等一体化发展。我院老师研发制作的船舶主机监控仿真系统,船舶舵机自动控制系统及船舶舵机仿真教学装置,均已通过交通部海事局验收,在本院运行情况良好。与潍坊先宇工贸有限公司合作,为兄弟院校及本院研发制作的客滚船实习仿真教学设备,已通过交通部海事局验收并投入使用。
学院十分重视社会服务和培训工作。我院具有交通部海事局认可的社会船员培训资质,主要承担社会船员ZO1、ZO2、ZO4、ZO5、ZO7、ZO8、值班水手、值班机工以及驾驶台资源管理(BRM)、电子海图(ECDIS)、机舱资源管理(ERM)的培训。2015年度举办各类社会船员培训11项共106期,累计培训学员3195人次。